“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总书记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既鼓舞人心又催人奋进,为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回顾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能动学院陶文铨、何雅玲两位院士仍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与兴奋。
6月8日晚,一场细雨悄然来临,然而东三楼热流科学与工程系会议室却是另一番“火热”景象:一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两院院士大会重要讲话精神的会议正在进行,参加两院院士大会的陶文铨、何雅玲向同事们传达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与会教师中,年轻面孔占了绝大多数,格外引人注目。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
5月28日,全国两院院士大会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和新的发展格局下,总书记对科技界发出的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新的“动员令”,号召知识分子勇担重任,迎难而上,克服险阻,矢志创新。
陶文铨、何雅玲两位院士谈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知识分子的重视和关心,一方面对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国家发展中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另一方面也对全国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殷切期望,大家都深切感受到肩上的重要使命和责任。
创新对于我们有多重要?“‘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我很认同这句话。”陶文铨院士谈到,“也许‘要’和‘买’还可以说不至于太丢面子,但‘讨’绝对不是个褒义词,所以核心技术我们一定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摆脱技术跟跑、受制于人的局面。”突破核心技术的关键就在于自主创新,而创新足可决胜未来。陶文铨院士言语中满是对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殷殷期盼。
战略部署高瞻远瞩,核心技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基础研究,而我国基础研究方面还须补足短板。对此,陶文铨院士说,“基础研究方面必须一步一步开展,要打牢根基,才能突破关键性一环,切不可图快贪小利而走捷径。青年教师一定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学科发展更活跃,国际合作更紧密,科研成果更接地气。”
核心技术就是大国重器,能做到国中常备,则国家前途命运、人民生活福祉皆可预知。两位院士表示,“正如习总书记所讲‘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对于我们来说,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我们唯有不断拼搏,不断创新、追求卓越,才能在国家科技事业发展中有所作为。”会上,青年老师们边聆听边记录,大家展开了热烈讨论。
顺时势而为,大有可为
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时代在进步,潮流在变化,但不变的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向西向远方”“向科学进军”“进军大西北”,这些响亮的口号诉说着一段交通大学的往事——西迁。交通大学1956年服从国家战略考虑,从大局出发,主体西迁古都西安,就是那一辈知识分子献身国家、献身国防、献身人民的真实写照。随后的六十多年里,一批批科技创新成果从这里走向世界。
1978年,科技之风吹遍神州大地,我国迎来了科技发展的春天,国家鼓励科技创新,学术界百花齐放。也就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邓小平指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并着重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个马克思主义观点。随后几年,国家科技政策初步框架基本完成,各领域的科技创新开始布局,科研成果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如今,以两院院士大会召开为契机,新一轮的科技创新在路上。“科技工作者们应顺应时势,坚持‘三个面向’,矢志不移自主创新,坚定创新信心,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陶文铨院士坚定地说。
陶文铨院士是交通大学西迁后第一届新生,自喻为“西迁大树上的一片小叶”,作为国际数值传热学知名专家,长期从事传热学及其数值模拟方法与工程应用的教学与研究。如今,这片“常青叶”今年已经七十九岁高龄,但仍为学科奋战着。大家纷纷表示,陶文铨院士是西安交大工程热物理重点学科、热流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热科学与工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的成立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功不可没,年轻一代更要以陶院士等老一代为努力的榜样,与时代同频共振,顺时势而为,才能大有可为。
一股股“热流”喷涌而出
“热流”集聚,方显英雄本色;精神传递,深知责任之巨。
62年一路走来,热流团队经过五代传承,已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结构合理、具有显著国内外影响的团队,2017年,热质传递数值预测科技创新团队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创新团队奖,使国际传热学界盛会中增添了更多活跃的“中国身影”。
何雅玲院士说,“陶先生年近八十,还辛勤耕耘在科研和教学的第一线,我们学科的发展无不凝结着陶先生等前辈们的心血和汗水。陶先生等老一辈教师,他们提携后学,悉心教诲,带领我们前进。我们应该学习陶先生等前辈不断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发扬团队‘勤奋求实,开拓创新,科教融合’的优良传统,做出更大的成绩,不辜负‘热流’前辈们的辛勤耕耘”。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要有标志性科技成就。
“未来,我们将基于热质传递数值预测及传递过程强化与控制两大研究方向,依托八大创新平台,建成特色鲜明的国际顶尖热质传递数值预测及强化控制创新研究中心。”作为学科带头人、陶文铨院士满怀信心地描绘着学科的蓝图,团队将在继续保持既有方向优势的同时,瞄准能源高效及绿色利用等,在能源利用理论基础、非常规能源等领域布局新的研究方向。
关于未来的创新之路,何雅玲院士认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们要下苦功夫、甘坐冷板凳,打牢基础;学科发展要‘顶天立地’,要把前沿理论的创新、技术层面的突破和工程实际的应用贯穿结合,才能实现更高的推进。创新港将为我校搭建更为广阔的创新平台,热流学科的发展还要积极引才、倾力育才、立德树人,加快创新港的内涵建设。”
“树立引领学科发展的志向,锻炼谋篇布局的能力,寻找个人快速成长的平台,加快打造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能动学院党委书记何茂刚、能动学院副院长王秋旺、热流科学与工程系党支部书记李国君等教授分别畅谈了学科未来的发展。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
一股股“热流”已喷涌而出,西安交大热流团队正奋勇争先,以习近平总书记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新起点,以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为新载体,在为国为民的创新道路上镌刻清晰的“热流坐标”,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大潮中澎湃强劲的“西交动力”。